細菌產生耐藥的機理主要有以下幾種:
⑴產生酶使藥物失活,主要有水解酶和鈍化酶,水解酶能夠使青霉素或頭孢菌素的 β- 內酰胺環(huán)斷裂從而使藥物失活,鈍化酶可使氨基糖苷類的氨基及氯霉素的羥基乙; ( 如乙酰轉移酶 ),或是作用于羥基使其磷酸化和腺;瑥亩タ咕钚 (如磷酸轉移酶和核苷轉移酶 );
⑵改變膜的通透性,耐藥菌在其所帶質粒的誘導下會產生三種新的蛋白,阻塞了外膜的親水性通道,致使藥物不能進入而形成耐藥,如一些革蘭氏陰性菌對四環(huán)素類及氨基糖苷類藥物產生的耐藥;
⑶改變靶蛋白的結構,增加靶蛋白的數量,以生成耐藥靶蛋白,使藥物與細菌不能結合或是降低藥物的結合能力從而產生耐藥;⑷改變代謝途徑,耐磺胺藥的細菌自身可產生對氨基苯甲酸競爭二氫喋酸合成酶,從而降低抑菌作用;⑸流出作用,耐大環(huán)內酯類的細菌可借助外排蛋白系統(tǒng)將藥物從菌體內排出。
臨床上最常見的耐藥性是平行地從另一種耐藥菌轉移而來,即通過質粒介導的耐藥性。耐藥質粒在微生物間可以通過轉化、轉導、接合和易位四種方式進行轉移。轉化,即通過耐藥菌溶解釋放出耐藥基因,被敏感菌獲取,耐藥基因與敏感菌中的同種基因重新組合,從而使敏感菌成為耐藥菌,這種方式多見于革蘭氏陽性菌及嗜血桿菌。轉導,即通過噬菌體將耐藥基因轉移給敏感菌,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轉移的唯一方式。接合,即耐藥菌通過與敏感菌菌體的直接接觸將耐藥因子轉移給敏感菌,主要發(fā)生于腸道菌。易位,即耐藥基因可從一個質粒轉到另一個質粒,再從質粒轉到染色體或從染色體轉到噬菌體等,這種方式常在不同屬和種的細菌中進行,甚至可以從革蘭氏陽性菌轉座到革蘭氏陰性菌,擴大了細菌耐藥性傳播的宿主范圍,使耐藥因子增多,從而造成多重耐藥性。
細菌耐藥是大家共同關注的事情。一旦產生耐藥細菌,耐藥基因的轉移將會是連續(xù)的。豬場應該有節(jié)制、有規(guī)律地使用中藥和抗生素,這有利于規(guī)模豬場控制細菌病。